教学科研

教学工作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工作 > 正文

金沙js9线路中心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时间:2021-03-10   来源:    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吉教体办函﹝2019﹞12号)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引导广大师生切实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教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发展。突出医学院校特点,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三)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点。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

2023年,学校美育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与职业精神全面融合。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独特的医学职业美育教育模式基本形成。到2035年,符合时代精神、具有金沙js9线路中心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全面建成,医学人才的审美及人文素养大幅度提升。

四、具体措施

(一)构建美育课程育人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

将思政美育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美育课程三类美育课程以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及艺术实践课的形式分别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美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须修满规定的美育类课程2学分方能毕业。

2.整合课程内容

1)开设思政美育课程。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将优秀的人文精神凝练为美育资源。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思政美育课程。

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公共艺术类课程,完善课程教学,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艺术类教育。不断拓展美育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公共基础选修课模块中增加公共艺术类美育课程,内容上覆盖音乐、舞蹈、影视、美术、书法等主要艺术门类,课程目标侧重于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体验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打造专业美育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与学科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拓展性艺术选修课程,如医学美容、人体器官素描等,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在专业拓展选修课模块中增设体现专业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促进艺术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

3.改革教学模式

1)落实美育课程“1+X”的教学模式,即美育课程+美育实践。

美育课程。以第一课堂为主,上好三类美育课程:思政美育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及专业美育课程。

美育实践。美育教育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美育教育第二课堂学分化、规范化,合理设计美育项目体系,制订考核和评价办法。

2)推进美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互联网+”发展优势,创新美育教育教学方式,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美育教学,并在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落实。

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在学校网站开辟美育教育专栏,重点围绕公共艺术类课程,通过引进或建设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二)突出艺术实践育人作用

1.加强学校美育社团建设。加强社团管理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构建“美育课堂+美育社团+大学生艺术团”二维三元一体化培养模式。将课外美育社团建设,作为美育课堂的有益补充,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师资统筹一体化、成果认定一体化”的建设目标。课程设置一体化,美育课程教学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美育社团对接美育课程教学,在课外提供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素质,满足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大学生艺术团提供专业针对性训练课程,展示学校高水平美育教育成果;师资统筹一体化,美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执教;美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实施导师制;校级大学生艺术团配备专业艺术指导,开展专项集训;三者统筹安排,彼此兼顾;成果认定一体化,课程化管理美育第二课堂,实现学分认定的统筹互换。

2.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建好美育学生社团、大学生艺术团,开展内容丰富、可选择性强、针对性强的多样化、专业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实践中来。打造一批美育活动品牌,如“杏园雅集”、“我们的节日”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展演、金沙好声音、“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微视频作品等。主动参与国家、省市相关机构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美育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创建多元实践活动平台。

3.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将美育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借助“金沙讲堂”、“杏坛”、“孔子学堂”,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景教学点。每年举办一次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社会影响较好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适时开展“经典诵读”、“经典诗会”等活动和比赛,做好“优良学风班”、“学风建设月”工作,营造富有美感、充满朝气、卓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注重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扶持中华文化基因传承工作。充分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丰富内涵,形成“过中国节、说中国节”的浓郁气氛,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引导作用,做好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三)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1.配全美育教师。整合现有的通识课教研室,成立美育教研室,按课程需要配全美育教师。把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有专长的美育教师队伍。逐步提高美育专任教师比例,畅通引才渠道,建立与其他高校、艺术团体、民俗艺术家长效合作机制,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具有艺术特长或持有相应资质的校内外教师承担美育课程。

2.提升教学能力。以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提升为核心,搭建院际、校际合作交流平台。每学年有计划组织美育教师参加专项课题培训、进修学习等。建设美育名师工作室1个,汇聚培养一批美育教学名师。

3.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4.强化教师评价。强化校院二级督导办公室的美育质量评价功能,完善美育教师评价办法,做到美育课程听评课全覆盖,从教学、教研、指导学生美育活动等多维度开展评价,着力提高美育教育质量。

(四)继续完善美育教育场馆、基地建设

1.加快建设美育教育场馆。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到2023年,完成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书画室、写生长廊等的建设工作。

2.开发校园文化美育基地。充分利用爱国主义红色教育阵地—红园、融媒体教育阵地—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医学文化教育阵地—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孔子学堂等四个主题教育阵地,打造以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天使文化、励志文化、信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美育基地。

3.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把社会文化艺术场馆如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等作为学校美育学习与实践基地,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

(五)完善美育评价体系

1.多维度评价。把学生的人文与审美素养方面的状况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把美育工作及效果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更加注重过程及效果评价。

2.多层次评价。实行校、院、专业、班级四级考核评价体系。从学习态度、过程监督、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由各学院自行制定。

把美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美育管理机构,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金沙js9线路中心美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具体职责,形成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二)制度保障

制定学校美育教育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保障、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

(三)经费保障

建立美育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学校对美育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场馆资源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相应设施器材的配备,实现功能升级,确保满足学校美育教育的场地、设备基本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吉教体办函﹝2019﹞12号)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引导广大师生切实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教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发展。突出医学院校特点,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三)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点。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

2023年,学校美育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与职业精神全面融合。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独特的医学职业美育教育模式基本形成。到2035年,符合时代精神、具有金沙js9线路中心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全面建成,医学人才的审美及人文素养大幅度提升。

四、具体措施

(一)构建美育课程育人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

将思政美育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美育课程三类美育课程以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及艺术实践课的形式分别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美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须修满规定的美育类课程2学分方能毕业。

2.整合课程内容

1)开设思政美育课程。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将优秀的人文精神凝练为美育资源。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思政美育课程。

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公共艺术类课程,完善课程教学,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艺术类教育。不断拓展美育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公共基础选修课模块中增加公共艺术类美育课程,内容上覆盖音乐、舞蹈、影视、美术、书法等主要艺术门类,课程目标侧重于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体验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打造专业美育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与学科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拓展性艺术选修课程,如医学美容、人体器官素描等,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在专业拓展选修课模块中增设体现专业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促进艺术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

3.改革教学模式

1)落实美育课程“1+X”的教学模式,即美育课程+美育实践。

美育课程。以第一课堂为主,上好三类美育课程:思政美育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及专业美育课程。

美育实践。美育教育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美育教育第二课堂学分化、规范化,合理设计美育项目体系,制订考核和评价办法。

2)推进美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互联网+”发展优势,创新美育教育教学方式,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美育教学,并在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落实。

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在学校网站开辟美育教育专栏,重点围绕公共艺术类课程,通过引进或建设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二)突出艺术实践育人作用

1.加强学校美育社团建设。加强社团管理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构建“美育课堂+美育社团+大学生艺术团”二维三元一体化培养模式。将课外美育社团建设,作为美育课堂的有益补充,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师资统筹一体化、成果认定一体化”的建设目标。课程设置一体化,美育课程教学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美育社团对接美育课程教学,在课外提供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素质,满足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大学生艺术团提供专业针对性训练课程,展示学校高水平美育教育成果;师资统筹一体化,美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执教;美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实施导师制;校级大学生艺术团配备专业艺术指导,开展专项集训;三者统筹安排,彼此兼顾;成果认定一体化,课程化管理美育第二课堂,实现学分认定的统筹互换。

2.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建好美育学生社团、大学生艺术团,开展内容丰富、可选择性强、针对性强的多样化、专业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实践中来。打造一批美育活动品牌,如“杏园雅集”、“我们的节日”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展演、金沙好声音、“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微视频作品等。主动参与国家、省市相关机构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美育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创建多元实践活动平台。

3.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将美育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借助“金沙讲堂”、“杏坛”、“孔子学堂”,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景教学点。每年举办一次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社会影响较好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适时开展“经典诵读”、“经典诗会”等活动和比赛,做好“优良学风班”、“学风建设月”工作,营造富有美感、充满朝气、卓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注重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扶持中华文化基因传承工作。充分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丰富内涵,形成“过中国节、说中国节”的浓郁气氛,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引导作用,做好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三)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1.配全美育教师。整合现有的通识课教研室,成立美育教研室,按课程需要配全美育教师。把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有专长的美育教师队伍。逐步提高美育专任教师比例,畅通引才渠道,建立与其他高校、艺术团体、民俗艺术家长效合作机制,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具有艺术特长或持有相应资质的校内外教师承担美育课程。

2.提升教学能力。以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提升为核心,搭建院际、校际合作交流平台。每学年有计划组织美育教师参加专项课题培训、进修学习等。建设美育名师工作室1个,汇聚培养一批美育教学名师。

3.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4.强化教师评价。强化校院二级督导办公室的美育质量评价功能,完善美育教师评价办法,做到美育课程听评课全覆盖,从教学、教研、指导学生美育活动等多维度开展评价,着力提高美育教育质量。

(四)继续完善美育教育场馆、基地建设

1.加快建设美育教育场馆。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到2023年,完成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书画室、写生长廊等的建设工作。

2.开发校园文化美育基地。充分利用爱国主义红色教育阵地—红园、融媒体教育阵地—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医学文化教育阵地—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孔子学堂等四个主题教育阵地,打造以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天使文化、励志文化、信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美育基地。

3.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把社会文化艺术场馆如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等作为学校美育学习与实践基地,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

(五)完善美育评价体系

1.多维度评价。把学生的人文与审美素养方面的状况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把美育工作及效果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更加注重过程及效果评价。

2.多层次评价。实行校、院、专业、班级四级考核评价体系。从学习态度、过程监督、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由各学院自行制定。

把美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美育管理机构,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金沙js9线路中心美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具体职责,形成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二)制度保障

制定学校美育教育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保障、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

(三)经费保障

建立美育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学校对美育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场馆资源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相应设施器材的配备,实现功能升级,确保满足学校美育教育的场地、设备基本要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