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些P2P网络贷款平台加大对高校校园业务拓展力度,部分不良网贷平台通过虚假宣传以及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涉世尚浅的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一些大学生网络风险意识不强、金融知识不足,个别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淡薄,理性消费观念欠缺、在参与校园不良网贷、网购刷单兼职取酬后背负高额贷款利息,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真实案例一
钱某是江苏某大学的学生,去年6月,他认识了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唐某。唐某告诉钱某,他们公司正与多个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合作,招聘学生做兼职,只要帮忙在平台上“刷单跑量”,学生就能轻松获得报酬。唐某还表示,做兼职的学生事前可以签订一份免责协议,一旦还不起钱,兼职学生不承担责任。“赚钱快、收入高、无风险”——钱某便一口答应了这个“好差事”,和唐某签订了免责协议,然后向平台提交了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和入学年份等信息。没到两天,注册就审核通过了。钱某立刻申请了12个月期贷款,金额1万元,月利率0.99%。提交申请后,钱某很快接到贷款平台的客服电话。核实完信息后,半小时内,钱某的银行卡就收到了1万元,他随即将借款转给唐某,同时拿到1000元的兼职报酬,并被告知以后还款的事就不用他管了。但两个月后,当钱某接到贷款平台催促还款的电话时,唐兴的手机却再也打不通了….

真实案例二
就读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郑某喜欢足球,却误入歧途开始买足球彩票。由2元起步,慢慢尝到甜头的他加大投注,虽然也惊险地中过7000元的大奖,但他并没有停止赌球反而越陷越深。直到把赢的钱和生活费都输光后,他想到了贷款。输的越多,他就越想一把捞回。郑某凭借班里同学对他的信任,以28位同学之名向14家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借贷购彩。他收入不多的父亲听说儿子赌球后,帮儿子还了两笔钱:一次7万,一次3万。尽管如此,借贷的雪球越滚越大,就这样郑某被自己逼上绝路,无力偿还近60万元的债务。今年3月9日,他发在班级微信群的一条语音告诉同学们,可以过些日子联合起来告他诈骗;他给父母发送最后一条短信,哭着通了电话后,从青岛一家宾馆八楼跳下,结束了年仅21岁的生命。

校园不良网贷存在诸多风险:一是高利贷、诱导贷款、提高授信额度易导致学生陷入“连坏贷”陷阱;二是部分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少数学生金融知识缺乏,钻金融监控空子,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三是校园不良网贷平台存在信息盗用风险,被冒用身份者可能会面对信息记录被抹黑及追债问题;四是校园网贷平台“校园代理,层层分包提成”等发展模式破坏正常校园秩序,暴力追债现象威胁学生人身安全。

同学们要从培养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做起,增强网络金融安全意识,自觉抵制校园不良网贷,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不良校园网贷在我校没有立足之地,为学校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